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刻在墓碑上的文字都是碑文,只要是介绍逝者个人经历的文章都是墓志铭;还有人认为碑文和墓志铭是同一种事物,都是刻在墓碑上的内容。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碑文和墓志铭虽然都是刻在墓碑上的字,但是意义和内容却大不相同,不可混淆。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亲人过世后我们如何在沈阳墓园的墓碑上写碑文和墓志铭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墓志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墓志: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当今的误用者和滥用者,他们并不知道墓志铭是放在墓里的,墓外的人是根本看不到的,而把地面上的墓碑及碑文错称为“墓志铭”。若读过《禅绕着的墓志铭》、《人生的休止符——西方名人墓志铭和墓地》等图书,就会发现这些书名本身就弄错了,因为书中介绍的众多历史名人的所谓“墓志铭”,实际上几乎都是这些人墓碑上的碑文。如莎士比亚的墓碑上刻着他的遗言:“看在耶稣的分上,朋友,切莫动底下的这黄土。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
那么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演变,人们会把碑文和墓志铭弄混呢?事实上这与中国历史背景的文化演变有关。东汉末年,曹操严令禁碑,魏晋两代亦因循此令。然而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将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铭形式。在当时,墓志铭的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由这些称谓也可看出它确实是埋在地下的。
北魏时期,人们会定制方形石碑,即为两块等大的正方形石板,在墓碑下方将两块石板上下重叠,有铭文的内容放在下方为底,刻碑文内容放在上方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
墓志铭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唐代最为繁盛,出土的数量远胜北朝。宋元以后,墓志铭数量锐减。近代以来,西式葬法逐渐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而墓志铭的使用次数骤减。解放后,实行丧葬改革,丧事从简,并推行火葬,墓志铭失去了物质载体,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于启功先生那篇著名的以“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开头的《自撰墓志铭》,其实是他生前以韵语形式表达的心迹,后来镌刻在他墓碑前的一方巨石上,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墓志铭”。
所以,墓志铭是刻在石板上埋在墓地的内容,而碑文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现代沈阳墓园已经很少会刻墓志铭,所谓的刻在墓碑上的内容实际上应该叫做碑文才对,你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