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你从沈阳陵园穿越到商朝,那么你可能会遭遇“活人祭祀”的酷刑,因为商朝是祭祀活人最盛行的时候,但是随着社会制度和宗法制度的改变,活人祭祀到春秋时期开始逐渐消亡,那么春秋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又是如何动摇活人祭祀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呢?
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周天之内,分为五仙,分别是天、地、人、神、鬼。当时朝代的君主统治人间的领土,他们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但是他们却发现自己掌控不了天气,掌控不了自然,也无法改变被下一任取代的命运,这时他们就会认为一定是上天有个跟他们统治人间一样的神在统领他们,所以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君主便希望与上天沟通祈求平安,而这时祭祀仪式就出现了,说白了,祭祀就是一种通过供奉祭品对神灵进行讨好和收买的一种手段,而人类是人间最高地位的物种,自然祭祀活人是向神灵祈福最好的供品,这也可以换来最好的“收益”。
但随着历史变迁,人们发现,我都向神灵祭祀活人了,怎么人间还是没什么变化,周天子祭祀,江山没有永固;战争前祭祀,还是打败仗;农耕时祭祀,还是干旱无雨;亲人生病祭祀,依然逃不过死亡……渐渐的,人们开始对活人祭祀产生怀疑,而随着政局的改变,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原有的宗法制度也开始自下而上变革
我们一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百家争鸣”。春秋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发表言论,他们的思想极大程度上冲击了统治者们的思想意识,而且诸侯割据,一些诸侯深刻意识到之前统治阶级通过祭祀的方式来保佑国泰民安,其实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一些学者开始更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鬼神崇拜,而“天命神学”的思想地位下降,成为活人祭祀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
《诗经•大雅•云汉》中记载,“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从这里就能看出因国都长期干旱,百姓生活日渐困苦,周宣王无法平息百姓的怒火而埋怨神灵。《小雅•雨无正》中也有对祭祀无果的抱怨:“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在这动荡的时期里,尽管人们对很多事物缺少科学认知,但是当现实和自身的痛苦与心愿产生巨大矛盾时,人们开始极度怀疑神灵祭祀活动。
在对祭祀仪式的怀疑思想下,“活人祭祀”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反对,《左传•僖公十九年》中记载过反对用人肉作为祭品的事例,当时宋襄公想要用活人祭祀,但是大臣司马子鱼则认为祭祀的根本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平安幸福,因此用活人祭祀实际上是违背了祭祀的初衷;此外,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逐渐融入社会,虽然在当时不是最主流的思想,但是这种对“神”和“人”关系的全新认识,进一步冲击了活人祭祀的存在意义。
影响活人祭祀走向消亡的因素还与礼乐制度的崩坏有关,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祭祀礼仪是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朝代更迭,礼乐制度被推翻,祭祀礼仪的内容自然要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人性的解放和思想的争鸣,过去的活人祭祀已不再受到推崇,相对开明的祭祀内容逐渐形成。
当我国历史进入到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周天子的名存实亡,诸侯割据的野心变成了统一天下,在这些政治背景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祭祀形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到沈阳公墓网敬请下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