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物学家们已经多次证明,人类殡葬的历史,如同人类诞生的历史一样,古老而久远,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程。要了解沈阳墓园殡葬的社会功能、地位与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殡葬的有关概念。
沈阳陵园殡葬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 殡葬的涵义
古代的人们认为殡葬是处理死者遗体和安顿其亡灵的方法;现代的人们认为是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殡葬这个词是由“殡”和“葬”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所组成。“殡”的基本涵义是表示停灵枢之意,由此而引申为人们在停灵柩期间,对死者的哀悼形式。例如《礼记》:“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这里所说的殡就是指停灵柩与哀悼举丧的地方,后来被引申为人们对死者的哀悼形式。
葬的涵义就是指处理和掩埋遗体的方法。据司马光在《论》中的解释“葬者藏也,孝子不忍其亲暴露,故殓而藏之。”把“葬”作为对死者遗体处理方式的内涵一直沿用至今。再者,与“殡葬”对应的英文词“funeral and interment”也明确地包含了上述两个涵义。
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起源于人类文明又将永远与人类结伴而行。
(二) 殡葬的基本特征由于历史时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殡葬活动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上讲,殡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共同性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可以长寿,但不能不死。对每个人来说,死亡是最平等的。围绕着死、丧、葬的各种活动,各地、各民族大致相同。例如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土葬和火葬。这两种处理方式,自古以来就已存在。
2.民族性
每个民族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和悼念礼仪往往受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模式,便具有对本民族的丧葬行为的规范作用。例如,回族群众实行土葬,全世界穆斯林都是如此。
3.地方性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丧葬礼仪,即所谓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同一种丧葬方式,但由于死亡者所处的地域不同,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也存在差异。
4.传承性
丧葬习俗一旦形成,往往是上一代人怎么办丧事,下一代人也因循行事,代代相传,沿袭不移。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它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变革之时,它就是一种习惯势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惰性力量,甚至影响和制约社会改革与发展。
5.变异性
由于社会进步、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地域变迁等因素,殡葬活动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一特征使殡葬改革成为可能,今天我们进行的殡葬改革,就是应用了这一特征。